Friday, September 16, 2016

政府部門及私人企業的平行時空


地政總署繼四年前被審計署批評後,日前再次被申訢專員公署揭露「hea」做,縱容私人霸佔官地,一些個案更是拖延經年;問題甚至被「規範化」、「正常化」。

其實我們銀行業亦有相同的機制,每年除聘用合資格核數公司之外,每間銀行更有自己的 Internal Audit 部門,確保銀行帳目及日常運作無誤。銀行的管理層會高度關注報告帶出的問題和解決建議。金融風暴之後,各地監管機構加強監控,審計部門更形重要。一旦發現問題或漏洞,負責的人員縱使毋須「人頭落地」,但必須於最短時間內糾正,否則隨時有可能被追究天文數字的罰款。

那為甚麼地政總署,與及其他被審計署點名批評的政府部門,多年來仍可採取「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的運作模式?對問題行「拖」字訣,得過且過,敷衍了事?

究竟在回歸前港人引以為傲的高效率、高質素公務員隊伍出了甚麼問題?
這相信是一個極複習的課題,可在各大小商學院成為 case study。從一個市民的角度去看:


  • 是否因為九七前有太多高層官員提早退休移民,令公務員團隊斷層,多年來無法填補失去的知識和經驗?
  • 是否在英國人撤出之後,我們的行政長官和政務官(AO)無能力作出同樣有利香港的行政決定,「當家作主」?
  • 是否2002年由當時特首董建華先生倡議並實行的政治委任「高官問責制」破壞了行之有效的公務員體制和中立性?
  • 内地一套弄虛作假、用人唯親、靠走後門的劣質文化,近年是否慢慢滲透及蠶食我們的公務員隊伍及其質素?
  • 在現屆政府上場後,毫不忌憚地利用各部門為多項政治決定或錯誤政策保駕護航,出現了「我」說了就是、我對你錯的人治思維(如林鄭月娥司長的「官到無求膽自大」或選舉主任自我演繹【基本法】或自我篩選候選人)。


要是我們的官員繼續沿用這種自以為是、少做少錯的思維運作,恐怕類似地政總署的個案將會陸續有來,甚或變本加厲。

在私人公司,我們需要一個向董事局負責的管理層,包括CEO及各部門主管,由他們全責處理問題。

我們認為如要改善香港現況,首先必須要有一個真正向市民負責的政府;其次要任命有領導能力的官員,並需有效落實問責制,最後透過議會、傳媒及社會大眾一起監察政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