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6, 2016

橫洲棕地 傑志球場 -- 不單是土地建屋問題,更是香港人口問題



當大家還弄不清橫洲可建是四千個、萬三個、抑或萬七個公營單位;當大家還為「官商鄉黑」氣憤;當大家都覺得政府向落成僅一年但花費近億的球場動主意是盲搶地的同時 — 其實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其背後隱藏的真正問題?

讓我們由一萬七千個單位算起。香港一般家庭普遍是四口之家,萬七個單位照理可容納六萬八人。但現時每日有一百五十名移民透過單程證來港,一年就是54,750人;簡單來説整個橫洲發展(包括政府現時無法兌現的第二及第三期)只可滿足十五個月的新來港人口。香港回歸十九年,就單程證一項已為香港引入接近一百萬名新移民,這還未計算投資移民、專才配額、來港工作以及畢業生留港就業等計劃。試問香港如何可以年復年承受這樣急劇的人口增長?我們認為解決問題務需由源頭開始,特區政府必須儘快與中央磋商大幅削減來港人口配額。

以香港現時的政治環境,任何人提出這類建議,輕則會被指製造中港矛盾,重則有可能變成反中亂港的港獨分子。但我們希望社會大眾能摒棄這些民粹抹黑或意氣之爭,理性聚焦於香港人口容量及市民生活質素的問題上。

香港真正的問題是人口不斷膨脹

香港與全球很多大都會主要不同的地方,就是香港只有很有限的土地資源。現時市區的土地幾近飽和,能發展的土地供應絕大部份來自舊區重建。稍為大型一點的項目已經要遠至將軍澳、北大嶼山、洪水橋,甚或爭議中的東北發展。香港沒有向外圍不斷擴張的條件,要發展恐怕要1)動綠化地或郊野公園主意,因為現屆政府「先易後難」不拈棕地、囤地和丁地;2)大量填海—縱使維港兩岸暫時倖免,但大家只要看看現時北大嶼山的工程,或之後汲水門一帶的填海草圖,就可預視破壞之大;3)不斷增加地積比率和向高空發展,試想像香港慢慢變成荷李活式的科幻電影,有錢人住進過百層的離地大樓,窮人則聚居於地面的貧民窟。

香港既沒有土地供應支撐這樣高的人口增長,現有人口的生活質素亦勢必受拖累而下降。近年不少本地市民已不涉足廣東道和銅鑼灣一帶,但試想如果只是想落樓去球場踢場波,或到公園消閒逛逛,但球場、公園和 driving range 竟被徵用以建插針樓,那麼香港市民工餘還能做甚麼?難道足不出戶只等星期一再上班?香港的窩居「一縮再縮」,由以往的幾百呎縮小至最近的百幾呎,這就是香港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嗎?當衛道之士恥笑游蕙禎議員的「扑嘢論」之際,她道出的只是個人空間狹小所衍生的社會實況。

香港人既不好受,新移民也不見得好過。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註)指出新移民偏向低學歷、低技術,在初來港時未有「上樓」資格之前,很多家庭無奈被迫入住劏房,以高昂呎租住進極差環境。另由於住屋供應數量大大落後於人口膨脹,公屋輪候册亦同步急速增長;上樓時間愈等愈長、遙遙無期。而他們的孩子在欠缺向上流的機會下,很容易變成跨代貧窮的受害者。

人口膨脹衍生其他民生問題

特區政府經常指出由於人口不斷老化,特區需輸入移民以替補勞動力,及從該批移民徵收稅款「供養」陸續退休的人口。但如上述,由於新移民偏向低學歷及低技術,未能為香港注入新思維或新動力,更遑論如新加坡移民能幫助當地各行業改革轉型。政府的稅收如意算盤亦恐怕打不響,反而新移民對住屋、醫療、教育及福利的需求會為特區政府的財政帶來壓力。

在香港、香港人及新移民三輸的局面下,我們看不到繼續每日一百五十名移民政策的理據。我們希望香港社會各方能理性討論,達成共識;並儘快由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削減要求。

註:2011年人口普查【內地來港定居未滿七年人士】報告教育部分第5•2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